你知唔知「死」?
著名玄學大師
平日天命喜歡與朋友、客人聊天,分享或交換對生命的看法。但是,「生與死」是天命很少與客人談論的話題。畢竟,這是大家平時也可能會比較忌諱的問題,我不太跟初次見面的客人討論這些。相比之下,大家比較關心的,是如何「生」而不會是「死」。但是有一位作家,筆下常流露與死亡有關的意象,而且愈到近年愈是如此,以至於她接受訪問時,也會專門被問到,她書寫的、思考的死亡問題,這便是香港作家黃碧雲。
黃碧雲寫的死亡,有自然的生老病死,也有許多「特別」的死亡描寫,或是間接描寫死亡的場景。這些場景,有《失城》著名的「夫妻血色戲水」:「淺淺的放一缸暖水,開一支紅酒,玩紙牌,輸的罰倒酒,讓一缸水變成血,在其中做愛。愛玉肚子大,像血蜘蛛。」。當然,這篇作品中,還有比這更露骨的死亡場景:「大女孩伏在桌上,正在畫畫。腦後被硬物劈成星狀。小女孩正在床上玩玩具熊,手還抱著血熊,頸部被斬至幾乎脫落。」講述的是97時期一個爸爸殺死全家人的故事。
黃碧雲自己曾在電台訪問中說道,作品中愈來愈多對死亡的思考和書寫,源於隨著年歲增長,自己也見證了愈來愈多的死亡。她提到,在她很小的時候,母親去世,但小朋友印象中的「死亡」和她現在所認知的很不一樣。她小時候最大的感覺就只是「有人告訴我媽媽死了,然後家裡突然來了很多人,很熱鬧,他們在哭。」我想,這是因為小朋友未知甚麼是「生」,相比成年人,自然也少了對「死」的感觸。當然,隨著她年歲增長,心中想的、筆下寫的死亡,就和那個當年的小女孩大不相同。
思考死亡絕非作家的專利,若閣下也與黃碧雲有相似的年歲、閱歷,可能您也有對死亡的許多思考和猜測。
有一位曾死裡逃生的朋友,與天命分享他的看法:「能夠哲學地、有邏輯地去討論死亡,也許是因為他/她從未真正接近死亡,才能抽離、理性地去看待這個問題。如果真試過和死亡只有一線之差的距離,就會明白,當時你腦子裡想的只有求生,沒有別的。」這段話,基於他的親身經歷,自有其道理之處。但能不能說這就是人類生死觀的全部呢?也不一定。地球上分為兩種人,自殺死亡的、非自殺死亡的。後者不懂為甚麼前者人會自願結束生命,這大概因為,我們通常的觀念,便是「生」必定比「死」好,怎麼會有人拋棄好的東西,去追求一些差的東西呢?
在哲學中,有專門的「生死學」,若要研究這一範疇,就會討論:「生」是不是一定比「死」好?哲學問題太繁複,或許我們換一個說法:如果未100%了解選擇自殺者的生活和思想,不明白他們為甚麼認為生不如死,是否先不應該嘲笑他們?亦有一個問題供大家思考:有哲學家(例如柏拉圖)認為,我們追求的「功名」、「繁衍後代」,其實是「求生」的做法。因為人必定有一死,而在世界上留下點甚麼,似乎就是我們「永遠存在」的唯一做法——雖然肉體逝去,但作出的貢獻還在造福人類,或者還有後代保留遺傳因子,似乎就令死者有點心理安慰。
不知閣下又是否認同這種說法?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