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接三問表的再臨
獨立表評人兼瑞士高級製表基金(FHH)首席華人教授
第三屆的鐘錶輿奇蹟圓滿結束,4天的展覽和活動,帶給愛表人士精采的體驗。過去兩屆都面對一些阻滯,2013年的颱風,差點令整個建場進度停頓,幸好最後都趕上準時開幕。去年沒有颱風卻碰上佔領運動,交通受到影響。2015年的Watches&Wonders可算是十分順利,但又遇上經濟衰退,不過4天的總出席人數就比過去高,這一點就可證明這類型的高級表展在亞洲是十分重要的。今年會場加入了新元素,除了一向的機械機芯課程外,還增加了有趣的瑞士(Cuckoo)布谷鳥鐘展覽、很多技術的討論會,也提供參觀人士導遊服務。
我今年的參與比以往更多,所以比較繁忙但幸好也能抽出時間參觀牌子的新作。高級製表的水平愈來愈高不在話下,超薄的更超薄、複雜的更複雜,我卻觀察到問表的冒起。雖然,問表在數年前已經普遍起來,但我看到問表一直在發展,有可能會更進一步的成為重要趨勢。
我們先看看三問表的定義:三問表能夠以不同的聲調,報出時、刻和分。不過,你知道三問表的來源嗎?在三問表之前,有二問和五分問,但它們都是因實際需要而發明的。在1750年,一位英國製表大師Thomas Mudge發明了三問的功能。
1845年發明了火柴,或許你覺得火柴跟腕表的發展沒有任何關係,但其實跟問表是息息相關。在火柴尚未發明前,點油燈是一個危險的動作,一般家庭都要由成人點燈,所以睡覺前便會把所有的油燈熄滅,以策安全。熄了燈,便看不到時間了! 一直到了1879年才有電燈泡,而在這段期間,人們就對於黑夜報時有著實際需要。最初的發明是在時鐘,通常會在每小時和每刻自動報時。有些時鐘是設計給掛在床頭上,有一條小繩供拉動報時。發展到陀表,問表的演變並不是只把時鐘的機芯縮小,所有的零件都需要重新設計。可以想像在還沒有電力時,怎樣製造和生產陀表嗎?
最早的問表使用鈴子來響亮,效果不佳,後來有人開始使用青銅製造音簧,但因為青銅的本質不能製造精細,後來也被棄用。最終,運用了鋼材的聲簧。1920年左右,是三問腕表的初期,把三問由陀表進一步縮小又是另一困難,製表大師必須充分掌握各齒輪的佈局、槓桿的距離,在非常細小的空間實踐三問的功能。尤其是當時的製造和生產技術並不成熟,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。音簧和音鎚的設計和製造,對音質有直接影響。一般的三問音簧長度大概一圈,一些大教堂問表的音簧可能長達一圈半或兩圈。物料、形狀、長度,都是問表音質的關鍵。
當然,今天的三問表,製造困難與當年的不同,雖然有電腦和精密的機器協助,但無論是古董或今天的問表,都必須由製表大師以人手裝配及調校,除了是精密的機器外也是一件藝術品,有多種的欣賞角度。
你有沒有在Watches&Wonders看到喜歡的三問表?我看了好幾枚,但始終還是最喜歡Vacheron Constantin Ultra Thin Patrimony的三問表,優雅、簡潔,聲音乾淨俐落!假若你沒機會參觀Watches&Wonders,請留意今期及下期的內容,有詳細的介紹。
SHARE